欢迎进入网站

股票杠杆交易策略分享

当前位置: 股票杠杆交易策略分享 > 技巧学习 > 文章页

富豪也差钱!盘点2009十大缩水十亿美元富豪

时间:2024-09-11 00:32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18 次
富豪也差钱!盘点2009十大缩水十亿美元富豪,富豪 身价 缩水 经济危机 富豪也差钱!盘点2009十大缩水十亿美元富豪

  经济危机的阴霾还没有散去,经济学家仍然在争论:全球经济是已经触底反弹,还是即将迎来新一轮冲击。由于对未来经济发展预期的不确定,全球股市仍然在低位徘徊,股价的下跌,重挫了富豪们的荷包,让一些富豪的账面财富大幅跳水。

  在资本市场有一句谚语叫作“只有等潮水退去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富豪账面财富的大幅缩水,事实上也暴露出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荣智健的失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执掌的中信泰富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问题,麻痹大意;黄光裕的跌落,则是由于他日益疏远实业,变身资本玩家,并且涉嫌采用违法违规的手段来进行资本运作;而几位地产富豪的财富缩水,虽然主要原因是国家连续出台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以及消费者购房意愿下降,但也在于他们对行业运行周期的认识不够深刻,在不恰当的时刻盲目扩张。

  对于市场走势判断出现偏差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存在问题,这些因素放大了富豪财富缩水的比例。

  本期的专题,对中国富豪财富缩水的情况进行了梳理,结合富豪旗下上市公司股价等相关资料,对其财富缩水的比例进行了估算,意在揭示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并探询其未来的财富走势。


  缩水富豪之黄光裕 玩家止步

  赌性十足的黄光裕遇到资本市场后,义无返顾地转换了自己的角色,从实业家变身为资本玩家

  财富缩水-74%

  “《福布斯》2009中国落榜十亿美元级富豪”中排名第一

  从事行业:家电连锁、房地产开发

  黄光裕曾经不止一次说过,“做私募投资、玩资本比卖家电赚钱快多了”。但靠卖家电起家的黄光裕,最终却栽在了玩资本上。

  穷小子黄光裕变身为亿万富翁的故事已经被媒体重复了无数遍。黄光裕16岁开始做生意。1987年,黄光裕和他的哥哥黄俊钦一起成立了“国美电器店”,开始从事家电零售业,并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国美帝国”。

  2004年,国美电器在香港联交所借壳上市,这次资本运作使黄光裕的个人资产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

  当时黄光裕实际投入的资产不超过7.5亿元,全球家电零售业的平均市盈率也不过14.3倍,但借壳上市成功后,国美电器的市盈率一度高达50倍,上市公司总市值高达80亿元。黄光裕抓住机会套现了25亿元现金,然后大呼过瘾。

  黄光裕的骨子里有强烈的冒险精神,这种冒险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黄光裕的创业活动,但也是黄光裕陨落的重要原因。当赌性十足的黄光裕遇到了资本市场,轻松挣钱的体验促使黄光裕义无返顾地转换了自己的角色,从实业家变身为金融资本玩家。

  2006年4月至7月,黄光裕买入上市公司中关村 (000931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29.58%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黄光裕购买中关村股票的目的,最初是想借壳,将旗下的房地产项目上市,为房地产项目融资,但后来外界怀疑黄光裕操纵中关村,目的在于减持套现。

  2006年7月,国美电器以换股加现金的方式收购香港上市的永乐电器,这次并购使国美成为国内家电零售行业的老大,但这并没有能够满足黄光裕的征服欲。2007年12月,国美以36.5亿元现金的高价收购大中电器。2008年,黄光裕又出资收购三联商社 (600898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的部分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并购重组,拉升股价,然后大举套现的资本游戏让黄光裕深深着迷。其后国美电器又并购了易好家、黑天鹅、金太阳、成百、中商、北方以及蜂星等商业零售企业。有媒体报道,黄光裕旗下仅用于资本运作的“工具公司”,就有上百家。

  通过不断并购,到2008年下半年,国美电器在全国已经拥有1300多个家电卖场,年销售额高达400多亿元。2008年10月揭晓的《2008胡润百富榜》中,黄光裕以430亿元财富,第三次当上胡润百富榜“中国首富”。《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则计算黄光裕的财富为183.60亿元,位居第三。

  黄光裕走到了自己事业的顶峰,也走到了失败的边缘。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黄光裕当时的资本运作尽管出手阔绰、一掷千金,却只有表面光鲜。黄光裕近两三年的投资,除了以高昂代价满足其个人的征服欲外,真正的收获很少。

  对大中电器的战略性收购,黄光裕花了36.5亿元现金。外界普遍认为,收购的价码开得过高。黄光裕对中关村科技和三联商社的收购,不仅动机令人琢磨不透,而且花费了不菲的代价。

  而且黄光裕将个人事业的重心转向了房地产、并购及投资等领域,在高调扩张,不停进行大手笔资本运作的同时,却疏于对企业的管理,一度导致国美电器管理混乱,现金流吃紧,这些因素都导致黄光裕走上了下坡路。

  2008年11月17日晚,黄光裕因涉嫌经济犯罪被警方带走,接受调查。随后,中国证监会证实,“三联商社和中关村科技两家上市公司在重组、资产置换过程中,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涉及金额巨大,黄光裕与此有重大关系。目前证监会已依法将有关证据材料移送公安机关”。

  黄光裕被调查之后,今年2月上旬,黄光裕胞妹黄秀虹“临危授命”,接管“国美帝国”,担任北京鹏润投资集团董事长及国美电器决策委员会委员。国美电器进入了“后黄光裕时代”。

  2006年7月,国美电器宣布并购永乐家电之后,国美电器的股票价格稳步攀升,2008年1月11日曾升至每股21.5港元高点,其后逐步走低。黄光裕被调查的消息传出来后,国美电器一度停牌,复牌后其股价迅速下跌,今年3月,其股价一直在每股1.20港元左右徘徊。中关村 (000931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股价也从2008年上半年的17元左右,下跌到今年3月底的5.50元。

  黄光裕接受调查已经有5个月,但其落马的具体原因一直未向外界披露,国美电器也刻意回避和黄光裕有关的消息。无论真相究竟如何,可以肯定的是,黄光裕的财富神话已经破灭,他距离中国富豪榜首富的位置已经越来越远了。

  甲方:遭遇经济危机“屠杀”

  黄光裕的“主业”——国美电器,似乎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目前看来,黄光裕收购大中电器和三联商社,很可能是两笔赔本的买卖。

  黄光裕的“地产借壳梦”也遭遇了失败。为收购中关村股份,黄光裕先后出资9亿多元,但因宏观调控、紧缩货币政策对国内地产业的巨大冲击,原计划将鹏润地产180亿元资产注入中关村的计划遭到了挫折。

  在黄光裕的投资组合里,还有与如今已经破产的国际大投行贝尔斯登联合组建的5亿美元的零售业投资基金,以及与新加坡太平星集团成立的总额达8亿美元投资房地产业的私募基金。但在目前低迷的市场环境下,两只基金也没有什么作为。

  冒进的黄光裕在资产估值高峰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而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所引发的经济危机,变成了对喜欢资本运作的富豪们的“屠杀”。

  乙方:“类金融”狂想

  黄光裕起家靠的是家电连锁,但稍有产业常识的人,绝对不会相信家电销售的赢利能让他在短期内成为中国首富,利润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长。

  黄光裕靠的是“类金融”的发展模式,即动用资本市场的力量获取超额收益,在市场狂热期兼并同行成为行为老大,在成为垄断企业之后压上游企业的账期,赢得数月乃至一年的现金流。

  在中国的企业中,“类金融”企业绝不只国美一家,而黄光裕是玩弄资本的翘楚,黄光裕帝国摇摇欲坠,显示在经济下行周期,所有的类金融企业患上了同样的大胃病,如果他们不能控制自身的规模,最终将害了自己,也将害了上下游的相关企业。


  缩水富豪之李彦宏 触底反弹

  李彦宏的财富回升之快,再次验证了百度在华尔街所受欢迎的程度

  财富缩水-50%

  《福布斯》中国落榜十亿美元级富豪榜第5名

  从事行业:互联网

  截止4月20日,百度在纳斯达克交易市场的股价已经反弹至210美金每股,相比于去年11月底的最低谷,百度的市值已经翻了一番,这意味着李彦宏的个人财富也水涨船高,重新回到中国IT富豪榜的榜首。

  根据胡润的富豪报告,李彦宏在2008年财富急剧下滑了62%,缩水至45亿人民币——而在2007年,李彦宏以个人财富130亿元排名第一。引发百度股价激烈动荡的是源于去年11月中旬,百度的竞价排名模式遭遇的大众质疑,当时在央视连续曝光之后,百度在纳斯达克的表现出现大幅下挫,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百度股价从每股近220美金一路下跌至100美金左右。

  今年03月12日,《福布斯》发布了中国落榜十亿美元级富豪,其中,李彦宏也不幸被排列其中。根据估算,李彦宏的个人资产在2008年损失了4.5亿美元。《福布斯》方面给出的分析原因是:由于与中国谷歌 (Google)竞争加剧。但百度的基本业务仍然稳健,第四季度的利润增长了31%,营收增长了58%。

  李彦宏4月17日在参加博鳌亚洲论坛时表示,百度的海外业务并未受金融危机影响,目前百度在日本的业务正按原计划顺利进行。根据李彦宏的计划,未来,百度将逐渐向海外发展,并希望能将海外收入扩大至全部收益的70%。

  甲方:竞价排名是隐患

  百度公关危机的源头来自于自身的商业模式。在百度的搜索结果网页中,类似于虚假医疗企业的广告客户仍然大量存在。如果一一列举百度的几大非法信息,其中包括医疗、项目加盟、假发票、彩票、六合彩、信用卡套现、虚假客户服务以及夸大的股票软件等。在去年的曝光事件之后,百度一度整顿了虚假医疗客户的排名信息,但其他几类仍然是百度广告不可缺失的支撑。

  大多数搜索引擎是以出售一处或多处广告位的方式盈利,竞价排名则是以直接出售搜索结果的方式盈利。长期看,竞价排名毒化了搜索引擎——金钱压倒技术成为搜索结果排序的主要因素。

  乙方:复制谷歌?

  毫无疑问,百度拥有着中国互联网业最佳品牌之一。对于为数不少的中国用户,上百度是一个自然而言的选择:他们甚至忘了自己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听到这一品牌的,就养成了用百度搜索的习惯。无论外界怎么批判百度的商业模式,但以百度的市场份额,在未来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它依然是中国搜索市场的老大。这也留给李彦宏更多的时间去自我调整。

  据悉,百度的“凤巢”系统将今年第二季度正式发布。这是百度为了满足企业对搜索营销服务的多元化需求,所启动的内部代号为“凤巢”的研发计划,帮助客户打造功能更强大的搜索推广管理平台。

  其实,所谓的“凤巢”系统不过是谷歌广告系统形式的翻版,未来百度的竞价排名结果也将被移至自然搜索结果的右侧。但仅仅这一形式的变化,其背后系统的使用非常复杂,需要客户花费长时间的熟悉和适应,这对于百度所服务的中小型客户而言,并非是一个好消息。


  缩水富豪之彭小峰 新能源受挫

  基于赛维的资产负债和市场变化,2009年将是赛维最难熬、风险最大的一年

  财富缩水-79%

  2008年,《胡润百富榜》排名第四、《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上排名第十三,是中国能源行业的首富。

  从事行业:太阳能发电产业

  彭小峰曾被视为是白手起家的最年轻的亿万富豪。2008年,彭小峰在《胡润百富榜》排名第四,在《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上排名第十三,是中国能源行业的首富。

  事实上,30岁之前他的已身家过亿,不过,30岁这一年,他舍弃了从事已久的传统制造业,改行从事在外人看来是高科技的太阳能发电行业。舍命一搏,而立之年的彭小峰梦想让自己的企业有朝一日与微软、英特尔齐名。

  胡润排行榜这边才公布完,而彭小峰的财富却突然大幅缩水。去年10月6日,道琼斯工业指数击穿万点,LDK难逃颓势,顷刻缩水12.32%。当日公司股票收盘价格为24.70美元,在纽交所上市的35家中国企业中,跌幅排名第八。

  LDK的股价大跌并不是特例,其他海外上市的太阳能板块股票也在1月内全线溃退。富豪所掌握的市值由股价决定,股价的一个基本稳定因素就是业绩。那么,太阳能这样的朝阳产业,未来是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人们对此褒贬不一。

  截止目前,LDK依然是行业内订单总量最大的企业,现在的订单已排到了2018年。“我们现在需要满负荷生产,才能完成现有的订单任务。我们签订的这些订单,客户都需要支付订金,我们收到的订金总量已达10亿美元。对我们企业来说,是非常大的机会。”

  彭小峰认为,如果这场金融危机是一场严冬,对于如何过冬, LDK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LDK通过在美国资本市场2007年、2008年的三次募资,已筹得近11亿美元。

  面对危机,彭小峰表示,面对金融危机的压力,赛维选择“不裁员,不降薪,不减产”。事实上,LDK不但没有裁员,还一直在各地招收新的员工。

  彭小峰发家解读

  1997年,22岁的彭小峰怀揣赚学费出国留学的梦想,只身前往苏州创业。不曾想到的是,却走到了另一个目的地。

  最初,依靠之前在江西吉安外贸进出口公司3年的工作积累,彭小峰从老客户手中获得订单,做进出口代理。短短数月后,从贸易转向实业,创立了流星企业集团,在苏州自己生产手套,并一路从针织手套、化工手套、各种材料手套,扩展到各种服装、眼镜、口罩等。

  2004年,创业7年后,彭小峰旗下企业出口额超过10亿元,员工膨胀到近万人,完成了从2万到上亿元的资金积累,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劳保用品生产企业。

  彭小峰认为,选择什么行业创业不重要,重要的是积累经验。2004年前后,尚未到而立之年的彭小峰,年轻无畏,把苏州工厂交给父母打理,一个人开始为期两年的对太阳能行业的市场调研。这也迎来其人生最大的转折——从传统劳保制造业改行高科技太阳能发电行业。

  2005年,彭小峰启动资金5个亿,开建太阳能产业——目前的江西赛维,而早在建厂之前彭就已经确定了高管的名单。在此之后,到2007年6月上市之前,佟兴雪、朱良保、邵永刚等一批当时各自行业里的顶尖人物先后被他挖来。

  迄今,彭小峰创办江西赛维的故事,无论是其本身舍弃劳动密集型产业改道高科技,还是将行业高手悉数笼络到江西新余,往往被冠以奇迹、神话之类的标签。

  有一件事令人们赞叹的同时,也有人猜测他与当地官员的关系——政府为何能在其创业时借给他2个亿?

  2005年春节刚过,在江西吉安老家过完年的彭小峰赶回苏州参加商业谈判,但在新余境内因雪天路滑,开的宝马车与一辆大卡车刮蹭。有一面之缘的新余市经济开发区区委书记吴建华帮其找车,彭小峰赶回苏州谈判。新余政府官员的亲商、高效给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几个月后,彭小峰扩大劳保产品规模,做出了到新余投资的决策,成立了目前与赛维LDK一墙之隔的柳新工业园。而他正筹划的太阳能产业准备放到苏州。

  不过,新余市领导知道这个打算后,时任新余市市长的汪德和与彭小峰进行了半小时会谈,汪期望彭能把太阳能产业放在新余。最终,这个冒险的故事成了互利双赢的美谈。迄今,新余成为江西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从2005年筹备,2006年投产到2007年上市,江西赛维创造了一连串奇迹后,也创造了所有在美国纽交所单一上市的中国新能源企业最大规模IPO的纪录。

  甲方:成功来自天时地利人和

  一个三十来岁,来自草莽做太阳能上游原料的年轻人。财富积累速度之快令人叹为观止,江西赛维从2005年7月成立,到2007年6月登陆纽交所,用了不到两年时间。

  彭小峰,这位超级能源富豪的诞生,尽管有其必然性。然而这些元素构不成异军突起的充分条件———没有企业所在地政府当初的大力支持和力排众难,赛维至少不会那么顺利。在权力护驾下民企飞速成长的经典案例。

  当初彭小峰为试探江西新余政府的诚意,提出三个近乎苛刻的条件。一,政府协助赛维引进人才;二,协助解决2亿元的资金缺口;三,必须保证24小时双回路供电,而且电价要优惠至四毛钱一度。这几个条件为当地政府悉数答应。

  乙方:烧钱扩张何时止?

  尽管中国太阳能光伏行业的领军企业无锡尚德,宣布去年第四季度的毛利率为零。但彭小峰声称赛维仍在赚钱。

  对于赛维“是怎样赚钱的”、“还会不会赚下去”这类问题,人们渴求得到答案。然而,无论那些研究赛维的分析师如何恳求,赛维始终坚持没有透露。

  2007年10月,一位名叫司徒伟成的赛维前财务经理在华尔街散发了一封检举信,指控这家公司存在虚报库存等会计账目问题,赛维股价随后下跌近50%。

  无论赛维的外表如何虚张声势,它的赢利方式其实是非常简单甚至单调的。在硅原料和销售对象两头都高度依赖海外市场的情况下,类似赛维这样的缺少核心技术的中国太阳能企业主要赚取的只是中间的加工费。这导致规模以及由此带来的成本优势成为竞争关键。

  “目前,赛维烧钱扩张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如果硅料项目实现了,还会做更冒险的项目,直到尝到苦头为止。”一位国际新能源分析师说。他相信,基于赛维的资产负债和市场变化,2009年将是赛维最难熬、风险最大的一年。


  缩水富豪之荣智健 黯然谢幕

  曾经大胆冒险的资本运营造就了荣智健的辉煌。同样,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位红色资本家不可避免地成为金融衍生品的牺牲品

  财富缩水-64%

  胡润缩水富豪榜名列第3

  从事行业:涉及航空、钢铁、地产、发电等众多领域

  前几年的富豪榜中,荣智健曾三次位居榜首,和其他首富昙花一现的情况不同,荣智健不仅次数更多,而且也是排名和资产最稳定的富豪,但是这一切都在2009年改写。2009年3月12日胡润推出的富豪缩水报告中,荣智健不幸入榜,身家从2008年的250亿人民币狂跌至51亿人民币,缩水幅度达64%。

  在香港,荣智健掌管的中信泰富被称为“紫筹股”。之所以有这个称呼,是因为中信泰富连年业绩优良,被视作蓝筹股;而同时由于荣智健背靠中信集团,又被看作红筹公司,红色再加上蓝色,自然就是紫色。这家被认为是最安全的公司,业务涉及航空、钢铁、地产、发电等众多领域,即使是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机,中信泰富的这些业务也并没有因此受到太大的伤害。真正给中信泰富致命一击的,是其在澳元上的衍生品投资。

  2006年3月,中信泰富动用4.15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西部的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公司的全部股权。为此,公司需要以澳元购买设备和供应品,为了防范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2007年8月到2008年8月间,中信泰富与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多家银行签订了数十份外汇合约,其中澳元合约占最的比重。。

  金融海啸的爆发,让澳元骤然贬值。去年的9月,中信泰富似乎觉察到合约的风险性,中止了部分合约,实时损失8亿港元。而按照当时澳元对美元的汇率计算,中信泰富手里还没中止的合约,损失高达一百多亿港元。根据其2008年度的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外汇合同所导致的变现市场公允值税后亏损金额为146.32亿元。就在2008年的10月20日中信泰富对外披露了巨亏的消息的当天,澳元兑美元仅为0.7。随后,荣智健向母公司中信集团求助,如果不是母公司提供15亿美元作为备用信贷,中信泰富将陷入破产的境地。至于为何中信泰富要签订这样一份“止赚不止亏”的协议,到现在为止还不得而知。

  有人质疑,中信泰富董事会早在9月份就已经知道公司巨额亏损,但一直没有向公众披露,直到6个星期后,公司市值损失过半的时候才做出公布。这一质疑的证据就是,在这一个半月里,中信泰富的沽空规模突然急剧上涨。9月5日中信泰富股价以每股24.9港元收盘,其后股价逐步跌到14.5港元。而巨亏事件公布后,股价最低跌到每股3.66港元,沽空者获利众多,而中小股民则损失惨重。显然,这一指控已经超过了香港证监会的权限,随后香港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介入调查并在09年的4月3日向中信泰富发出搜查令,使得事件陡然升级,这也成为荣智健辞职的直接原因。

  2009年4月8日,这位“衔玉而生”的67岁老人宣布辞去中信泰富董事长及主席职位,薪酬也从2007年的6699万港元减至384万。与荣智健同时辞职的,还有和他一起开创中信泰富的创业元老——中信泰富董事总经理范鸿龄,这标志着中信泰富“荣智健时代”的终结,接任的是母公司中信集团的副董事长常振明。

  甲方:中信泰富仅是个缩影

  有人认为,荣智健资产缩水的64%是金融衍生品的牺牲品,面对高风险的衍生产品,应有敬畏之心,否则即使是戎马商场三十年的荣智健也不得不折戟。而“澳元门”事件仅仅是央企进入资本市场的一个缩影,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多个央企的上市公司像中信泰富一样,参与衍生品交易而出现重大亏损。

  中国远洋、中国中铁、中国国航,动辄亏损数十亿元,到目前为止,这些企业的高管并没有出现大的人事变动。至于出现亏损之后,能不能及时向社会披露相关信息,更是无人追究。日前,国资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监管的通知》,责令央企清理所从事的各类金融衍生业务,严格坚持套期保值原则,禁止参与任何形式的投机交易,并重申对于造成的重大损失,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遗憾的是,通知下晚了,因为损失已成定局。而同样的事情发生在香港,荣智健却为此付出了严重的代价。

  中信泰富出现的问题,其实正是一些央企上市公司的“流行病”,中信泰富只不过是把央企上市公司的这套作风搬到了香港,但是不幸的是,香港的资本市场环境不能认同这种做法。荣智健也为此交出了昂贵的学费,希望他的学费没有白交。

  乙方:离去是必然

  回顾荣智健人生的起伏和中信泰富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荣智健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难于冒险、有魄力、雷厉风行的一面。荣智健人生的第一桶金来自资本运营。从入股爱卡电子到创办提供电子计算机软件辅助服务的加州自动设计公司,正是通过股权增值和企业上市,使他在6年的时间,财富增值百倍。自从1986年荣智健加入中信香港以后,他依靠着显赫的家世和人格魅力带来的丰厚人脉、红筹公司的特殊平台,在一系列的大胆收购和资本运营中,中信泰富和荣智健双双达到了顶峰。

  如果没有当初的大胆冒险,或许就没有荣智健第一笔财富的累积。同样,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信泰富的澳元期权交易公布后,业内很多人士都批评荣智健的做法过于冒险,也正是因为这种冒险,才使得荣智健贸然选择实业之外的金融衍生品,陷入资本的漩涡,从而从中信泰富“谢幕”。

  不过无论如何,我们都得承认,荣智健这样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在中信泰富的角色非常重要,他在商业上所表现出来的才干和建树,不能因为一次的投资失误就彻底否定。而之所以还把荣家与中信泰富连在一起,是因为人们还在留恋着荣氏家族的传奇色彩。然而对于一家成熟的企业来说,荣智健的离去已经是一种必然。如今仅仅依靠风云人物来为大企业牵头的时代早已结束了。


  缩水富豪之施正荣 刺激2008

  享受了曾经一夜暴富的狂喜之后,施正荣的个人财富自2008年以来遭遇了最惨烈的下挫

  财富缩水-95%

  胡润2009中国富豪缩水榜第1名

  从事行业:光伏产业

  享受了曾经一夜暴富的狂喜之后,施正荣的个人财富自2008年以来遭遇了最惨烈的下挫。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富豪财富缩水报告,施正荣的财富缩水最多,跌幅高达80%。尤其从无锡尚德在美国纽约交易所的股价表现来看,更是跌宕起伏,令人惊人动魄。

  2005年12月14日,无锡尚德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成为首家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民企。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无锡尚德股价从交易首日的20.35美元一路升至35.21美元,累积涨幅已达66.08%。当时,拥有公司6800万股权的施正荣也水涨船高,其身价已经飙升至约190亿元人民币,远远超出了黄光裕和荣智健等国内富豪,跃居为当年的首富。

  2008年1月份,无锡尚德的股价一度高达90美金,施正荣的个人身价也膨胀至416亿元人民币。但在2008年9月份之后,由于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无锡尚德的股票急剧下泄,甚至在去年底跌至接近5美金每股,此时,施正荣的个人财富缩水至23亿人民币,几乎仅为鼎盛时期的5%,跌幅高达九成以上。

  由于无锡尚德的股票变化强烈,自从2008年10月份以来,德银证券等国际投行对于尚德的评级一直都保持为:下调预期,建议投资者抛售或者观望。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以及行业不景气的影响,相信无锡尚德将在未来一段时期步入上市以来的最低谷。

  2009年2月18日,尚德发布了2008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2008年,尚德售出太阳能产品497.5兆瓦,低于预期的550兆瓦。2009年,尚德预计全年总订单800兆瓦,开工不足已成定局。

  尤其是在2008年第四季度,无锡尚德在全年实现净利润1.11亿美元的情况下,第四季度单季净亏损6590万美元。其中,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全年毛利润率为17.8%,而第四季度毛利润率仅为0.6%。无锡尚德在第四季度的大退步也是行业的真实写照。自2008年10月以来,国内已有超过300家光伏组件企业倒闭歇业,剩下仅有50余家。

  “这次是属于‘天灾’,谁能想到金融危机这么严重。”施正荣在面对媒体时无奈地表示。

  甲方:施正荣决策失误

  2006年到2008年前十个月,无锡尚德所在的太阳能行业一直处于上升通道。由于上游硅材料的短缺,很多下游电池和组件生产企业必须要通过锁定长期原材料订单和现货采购,来保证生产,尚德也不例外。有报道称,当时公司以350-400美元/公斤的价格,在现货市场上购买了占四季度计划产能需求量约三分之一的多晶硅。

  据无锡尚德的年报显示,公司库存在去年年底仍高达2.319亿美元。这便是引发人们质疑的一个导火索。因为去年第四季度该公司的毛利率仅为0.6%,而第三季度还一度高达21.8%。促成毛利率下降有众多因素:公司的多晶硅原材料库存较多,在四季度多晶硅价格暴跌50%的前提之下,形成了大量计提。

  施正荣此前承认,自己在购买多晶硅的价格可能“不恰当”。

  此外,业内批评施正荣将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摊子铺得太大。去年他投资了洛阳和扬州生产基地,耗资巨大,此外还签订了许多上游原料的长单,并参股数个上游硅企。这都占用了大量资金。

  有媒体称,尚德整个2008年用于扩大生产力建设生产设施的资本支出达3.479亿美元,预期投资NitolSolar与HokuMa-terials的损失在4900万~5200万美元。另外加上订单延缓和汇率损失,去年10月之后,无锡尚德陷入了困顿之中,由此,股价也出现了一路暴跌。

  乙方:急需改变增长模式

  目前,施正荣率领的尚德已进入世界光伏三强。而从尚德的扩张路线,其呈现出的战略意图十分清晰:纵向打通产业链,降低原料采购成本;横向则以几何级速度不断膨胀。

  截至2008年,中国大陆累计安装太阳能电池片150兆瓦,2008年市场总量仅40兆瓦。此时,尚德一年的产能是1000兆瓦,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需求量。

  但金融危机的到来打乱了施正荣的美好愿景,长期依靠欧美高额补贴维持增长的模式,已经遭遇到现实的挑战。尚德在资产缩水的情况下,也不得不暂停了其庞大的扩产计划。当然,尽管其扩产计划被迫暂停,但是有着12年对太阳能电池研究经验的施正荣却没有停止其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的步伐。

  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正在把冥王星技术应用在其冥王星电池生产线上。其独特的贴图技术能够确保更多的太阳光在白天被吸收。该技术能被应用于多种不同级别的硅材料,从而适合多种应用场合和产品类型。

  此外,施正荣没有放弃在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的机会,他在上海投资了一个薄膜电池生产企业,预计将在今年5月投产。专家指出,未来,薄膜太阳能电池将是今后发展的大趋势,在美国,薄膜太阳能电池已经超过晶体硅太阳能电池。

  施正荣还在积极谋求推动产业发展。由尚德担任理事长单位的江苏省光伏产业协会,已向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去一份产业情况汇报,呼吁国家3年内批准兴建2000兆瓦太阳能电站。

  施正荣能否赌赢这一局?2009是其至关重要的生死之年。


  缩水富豪之鲜扬 暂停扩张

  受焦炭市场萎缩,价格下降的影响,财富新贵鲜扬的资产大幅度缩水,笼罩在其身上的光环,正逐渐退去

  财富缩水-69%

  “《福布斯》2009中国落榜十亿美元级富豪”中排名第三

  鲜扬拥有资产:持有恒鼎实业55.8%股份

  从事行业:焦炭及煤化工产品

  如果不是恒鼎实业在香港的上市,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以外的地区,很少有人会听说鲜扬这个名字。2007年,恒鼎实业(01393.HK)上市,也让鲜扬走上了财富前台。

  资料显示,鲜扬在攀枝花市公安局从事过缉毒工作,并且曾经在工作中负伤。家里人担心鲜扬的安全,让他转行,于是鲜扬弃警从商。2000年5月,响应西部大开发号的号召,鲜扬创办了攀枝花三联实业有限公司。

  攀枝花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有攀钢这样的大型钢铁公司。起初,鲜扬做焦煤、矿石、化工产品贸易,但他不满于微薄的利润,下决心自己经营煤矿。

  立足于煤矿的开采和经营,鲜扬又先后进军煤炭洗选和煤焦化行业。到2007年,鲜扬先后收购四川、贵州两省的20个煤矿、2家洗煤厂及1家炼焦厂,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煤焦化民营企业。

  恒鼎实业在香港上市的过程并不顺利。由于香港联交所对民营煤矿缺乏认知,认为恒鼎实业不过是几个“小煤窑”被包装后的企业,恒鼎实业甚至没有通过第一轮聆讯。关键时刻,鲜扬想办法亲自与香港联交所沟通,铺就了自己的财富之路。恒鼎实业成功上市后,融资8亿港元。

  2007年煤炭价格一路上扬,恒鼎实业受到投资者的追捧,股票价格一路飞涨,鲜扬的账面财富也一路攀升。在2007胡润百富榜上,鲜扬以拥有140亿资产,排名第41位。2008胡润百富榜,鲜扬以拥有95亿资产,排名第51位。

  恒鼎实业上市之后,在鲜扬的主持下,继续对外扩张。2008年1月,恒鼎实业对外宣布,以3.55亿元的代价,收购贵州三座煤矿的采矿权及相关资产。2008年9月,恒鼎实业又宣布,拟向银行借款4亿美元,计划年底前再收购三至五家贵州煤矿。

  由于焦炭行业整体的产能扩张,导致产能过剩,同时受经济危机的影响,钢价的市场需求急剧下降。焦炭是炼钢的重要原材料,受下游行业需求不旺的影响,2008年焦炭的价格持续下跌。

  2008年上半年,恒鼎实业的股价一直在每股11港元左右徘徊,受焦炭的价格下降和市场萎缩的影响,下半年恒鼎实业股价开始快速下跌,一度曾跌至每股2港元以下,今年3月其股价小幅攀升至每股3港元。股价下跌,导致鲜扬的财富大幅度缩水,笼罩在其身上的光环,也逐渐退去。

  2008年,由于受5.12汶川大地震及其后攀枝花地震的影响,恒鼎实业被迫降低了焦炭产量。为了应对行业变化,去年年底,鲜扬表示,2009年恒鼎实业将继续下调产能,减产11%,并宣布恒鼎实业已经暂停收购扩张。

  甲方:环境持续恶化

  受金融危机冲击,2008年我国的焦炭产量出现了1999年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目前有50%左右的焦炭企业都采取了限产措施。目前焦炭行业面临的困局比钢铁行业还要严重,原因是由于上游炼焦煤等资源供给宽松,焦炭的产量仍然大于需求,因此焦炭的价格仍然有下降空间,焦炭企业的日子将更加难过,恒鼎实业的利润会进一步下降。

  乙方:基本面依然向好

  虽然上市后,鲜扬也曾经急于利用上市融得的资金大举扩张,但他收购其他煤矿的扩张工作并没有全面展开。经济形势恶化后,恒鼎实业及时调整了扩张计划,放弃了多起收购。恒鼎实业目前的基本面情况仍然较好,鲜扬资产缩水的情况只是暂时的,一旦经济形势好转,钢铁行业进入上升周期,恒鼎实业会迅速恢复元气。


  缩水富豪之许荣茂 房地产差钱

  世茂房地产背后潜在的资金和债务压力,再次考验着许荣茂的资本运作天赋

  财富缩水-60%

  从事行业:

  房地产

  证券经纪人出身的许荣茂,通过世茂集团控制着旗下两家分别在国内A股和香港H股上市的公司——世茂股份 (600823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 和世茂房地产(00813.HK)。通过多年的资本运作,许荣茂在中国地产遍及北京、上海等二十多个城市的房地产项目开发资金,均来自于资本市场的融资。而房地产的业绩表现又拉升了公司的股价。

  2007年可以说是中国楼市和股市的高增长年,许荣茂的个人财富也出现了膨胀。当时,世茂股份的股价最高时达35元每股。而世茂房地产也在香港市场出现了股价翻几番的疯狂。那一年,身价550亿人民币的许荣茂被胡润中国富豪榜列为第三名,仅次于杨惠妍和张茵。紧接着,许荣茂的财富出现了大滑坡,2008年,这位富豪的个人财富仅为210亿,减少了60%。令人欣慰的是,截止2009年4月,世茂股份和世茂房地产的股价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涨幅,许荣茂的个人财富也出现了反弹。

  今年3月底,许荣茂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目前楼市已走出谷底,世茂已将全年的预期销售额自150亿元上调至170亿元。今年以来,世茂旗下楼盘的销售成绩还算理想。据世茂营销人员透露,目前世茂在上海的重点在售项目——世茂滨江花园5号楼销售理想,其中单价高达10万元/平方米的复式单位,已经客户表示明确购买意向。

  3月20日,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与世茂集团签署了150亿元银行贷款授信协议。世茂集团副董事长许世坛表示,该笔授信额度将用于境内公司的多个商业地产和住宅项目,以及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和增加土地储备,包括也考虑进行并购。

  根据世茂房地产的公告,集团目前的土地储备量为2640万平方米,足够未来6至7年的开发。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世茂集团在2008年就已经调整了战略方向,将项目扩展至国内的房价相对稳定的二、三线市场。据悉,今年1-2月,世茂集团的收入连同预订的单位房产销售,合约金额已超过35亿元,其中上海世茂滨江花园项目成为贡献主力,至今销售额约10亿元。许荣茂的底气正来与此。

  甲方:资金和债务压力堪忧

  一贯低调的许荣茂,让人无法认识他本来的面目。其实,这位“地产大鳄”本质上是一个金融家。许荣茂在1970年代末从福建老家来到香港,和其他普通的“打工仔”一样,什么行业都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当上了证券经纪人,敏锐的判断能力和过人的投资天赋令他如鱼得水。许荣茂对数字敏感,心算过人。从1981年到1983年,两年光景他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许荣茂在北京开发了亚运花园、紫竹花园等高档花园,获得了巨大成功,此后,许荣茂进军上海房产,并通过收购在A股借壳上市,即“世茂股份”。从那时起,许荣茂将自己的资本运作天赋运用于房地产——利用房地产项目滚动开发的规律,在先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时,由系下上市公司承担成本及风险,在预售款陆续回笼前后,则不断摊薄上市公司所占项目公司的权益,以获取最大收益

  2009年以来,世茂房地产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了强烈的资金欲望。在获得中国农业银行150亿的贷款授信之后,世茂房地产4月8日发布公告称,以先旧后新方式以每股6.95港元配售2.82亿股份,募集资金约19.38亿港元。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公告,此次配售的主要目的是偿还银行到期贷款。而包括瑞银、标准普尔在内的投行和评级机构均对世茂针对该笔款项的用途解释提出质疑。

  瑞银发布报告称,世茂在2009年预期市盈率为较低的8.4倍及2010年预期市盈率5.8倍情况下,该公司以净资产的35%进行摊薄配股,显示公司面临现金流压力。按照去年业绩计算,世茂房地产在2008年下半年必须实现至少90亿元人民币的现金销售额,才能为土地、营运以及利息成本的支付和贷款的偿还提供资金——截止出稿前,公司财报尚未公布。

  显然,世茂房地产背后潜在的资金和债务压力,再次考验着许荣茂的资本运作天赋。

  乙方:布局“三驾马车”

  进入房地产行业20年来,许荣茂在地产领域的“三驾马车”计划早已成型:世茂房地产、世茂股份以及未来分拆上市的世茂酒店公司,分别指向房地产开发的三大业态住宅、商业以及酒店。

  对于自己痴迷的酒店产业,许荣茂在不同场合不止一次地公开表示,酒店业务是世茂集团旗下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希望在内地拥有的酒店数可以增至20家以上。

  早在两年前,世茂专门成立了酒店地产公司,加大在这一领域的投入,近两年先后有数家酒店竣工并投入使用,在建及规划中的酒店项目依然众多。许荣茂曾透露,完成世茂股份的资产注入后,将把主要精力放在壮大旗下酒店资产,在合适的时机分拆酒店资产上市。不过,由于金融危机的到来,现在这一计划已明确延后。

  对于目前世茂集团的整体格局,当前在集团战略层面的重点是世茂股份,具体来说是加速完成商业地产资产注入世茂股份的前提下,尽量获得更多的资金用于这些以土地为主的商业资产的开发,打造世茂股份为真正商业旗舰。


  缩水富豪之杨惠妍 千亿化为乌有

  杨惠妍的“女首富神话”是中国地产和股市最疯狂时的产物。而泡沫最终是要破灭的,浮肿的财富最终也是要消肿的

  财富缩水-80%

  胡润缩水富豪报告中名列第6位

  从事行业:房地产

  《福布斯》曾经发布的2007年中国富豪榜上,杨惠妍的个人净资产高达160亿美元,跃居榜首。当时,碧桂园的股价最高曾攀升到每股14.18港元。

  2008年,对于这位年仅28岁的女富豪来讲却是冰火两重天。

  随着股票市场的下跌,碧桂园股价也出现暴跌,从2008年1月的平均每股约9港元到2009年4月16日收盘价仅为2.78港元。一年多的时间资产规模缩水近八成。一年时间,杨惠妍财富缩水近千亿,这在百富榜十年以来还是第一次遇到。

  碧桂园目前一蹶不振的股价自然是把杨惠妍推进缩水泥沼的罪魁祸首,但是另一方面也与房地产行业整体步入周期性调整、房地产本身的贬值密切相关。有统计显示,目前房地产已经成为财富蒸发的最大行业。而以地产商为主的富豪们资产大缩水的首要原因肯定在于自身的经营,像杨惠妍的资产“腰斩”,就跟公司在市场暴涨时进行的一系列收购有关。

  2006年和2007年是房地产行业的好日子,碧桂园借机风生水起。由于碧桂园原本的经营模式是在城乡结合部建造大型楼盘,吸纳土地的能力相当强,再加上国外资本的借助,杨惠妍的父亲杨国强更是把这种能力发挥到极致,其土地储备量已经达到令人吃惊的地步。在上市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土地储备达到了4500万平方米。

  2008年,国土资源部针对房地产公司囤积土地的状况连续发文,强调各地要合理的控制单宗土地供应规模,缩短土地开发周期,每宗地的开发建设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3年。一时间土地储备量巨大的碧桂园成为众矢之的。 如何尽快开发手头惊人的土地储备,无疑是碧桂园必须直面的问题。

  除了土地方面的调控,2008年,中央还对在香港上市的地产商汇入内地的资金受到了限制,而这紧紧扼住了碧桂园的“咽喉”——融资。2008年2月,碧桂园宣布在新加坡发行可转债融资,集资38.99亿元。这一融资规模较其去年10月份预期的15亿美元,缩水了近三分之二。所募集的资金中,约40%用于偿还现有债务,另约10%用于现有及新物业项目。可是,碧桂园将融资的一半金额19.5亿港元作为抵押品,与美林订立了一份以罕见的现金结算的公司股份掉期协议。根据协议,若最终价格高于锁定价格,则公司将向美林收取款项;若最终价格低于锁定价,则美林会收取款项。

  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形式直转而下。外资不断从内地房地产以及股票市场抽离,碧桂园的股价急剧下滑。持续下跌的股价和楼市不仅让碧桂园的投资者心寒,更让碧桂园的创业元老们失去了坚持下去的勇气,而限售股解禁则为摇摆中的碧桂园元老套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机会。2008年4月21日,公司元老杨贰珠以每股6港元的价格减持碧桂园股票5000万股,套现3亿港元。市场开始担心碧桂园的经营状况,随之而来的又是一轮下跌。

  更雪上加霜的是,股价下跌还在制造恶性循环。根据碧桂园与国际投行美林签订的掉期协议,不管市场股价如何变动,这些掉期股份未来交易价都将锁定在6.85港元。碧桂园还要向美林支付对赌协议中规定的款项,这进一步加大了碧桂园的浮亏,并直接影响到杨惠妍财富缩水的速度。

  甲方:地产大亨共同的遭遇

  杨惠妍身家的大幅度跳水,她身后的父亲杨国强和杨氏家族也损失惨重。虽然,在面对“不再是中国首富之父有何感想”的提问时,杨国强仍然洒脱的表示:是与不是,都没有什么感觉。但身家的缩水,却并不是只有杨惠妍一人,而是地产界大亨们眼下共同的遭遇,原因就是房地产行业受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太大。

  作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房地产行业曾经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目前地产行业的不景气要归结于整体经济形势的下滑。2008年宏观调控不断收紧,半年内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了5次,达到17.5%的历史高位,这让许多房地产商的资金链都受到影响。2008年是中国大多数的开发商难以度过的年关,因为欠银行的钱太多,市场销售几乎停顿,沉淀的土地、房屋和待建工程也太多。有许多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马上就要绷断,而房地产业的不景气同时又加剧了经济萧条。

  胡润财富排行榜制作人胡润也表示,碧桂园资产的缩水反映了整个房地产环境的不利局面。2007年碧桂园上市时的一夜暴富的确是一种极端的局面,但2008年股价的下调表明市场对于公司的股值开始趋向理性。

  乙方:泡沫最终是要破灭

  去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建设经济房和二手房买卖的政策,这两个政策的出台严重的打击了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已经暗示了房地产过热。

  而杨惠妍资产的蒸发,从全球经济大势上来说,也属于正常现象。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全球资产、财富都在快速蒸发。有报告指出,2008年全球股市在暴跌中蒸发掉大约17万亿美元的市值。目前房市交易清淡,整个行业的不景气,碧桂园市值缩水也没什么稀奇的。不仅是房地产的富豪们身家在缩水,胡润排行榜上其他的富豪身家也因为全球股市的表现不佳而剧减,其中以金融企业、房地产企业居多。这其实反映的是几年来虚拟经济的巨大泡沫问题。

  从2000年开始,很多企业家都沉醉于虚拟经济,把资本投资于房地产等暴利行业,投资于虚高的资本市场和杠杆比例大、风险巨大的期货。加上宏观经济政策领域实行货币政策的宽松,导致各种股市、石油价格暴涨,把世界整个经济推向一个虚高的境地。而泡沫最终是要破灭的,浮肿的财富最终也是要消肿的。

  而通过资产的缩水,使得企业家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性,也使一些财富弄潮儿头脑更加清醒,认清自己。


  缩水富豪之张茵 最坏时刻

  玖龙纸业受售价大幅下调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因素拖累,利润大幅减少。而股市暴跌,导致张茵的个人财富跌至新低

  财富缩水-45%

  张茵拥有资产:持有玖龙纸业72%股份

  曾以270亿元身家排在《胡润百富榜》第一位。

  从事行业:造纸业

  2006年是张茵最风光的一年,那一年玖龙纸业在香港上市,市值一举逼近400亿。包括叶兆基在内的香港三大富豪联手买入6000万美元股票,各大券商对这只股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各路投资者们闻风而动。

  当时拥有玖龙纸业72%股份的张茵身家飙升至270亿元,荣登《胡润百富榜》的第一位。谁能想到,仅仅两年后,昔日的首富财富已经缩水只剩下7%。

  2008年10月出炉的《胡润百富榜》上,张茵以180亿跌出了前十;两周之后公布的《福布斯富豪榜》上,她甚至只有18亿元,排在231位——而在2007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上,张茵财富为253.5亿元,排行第五。

  张茵的财富来源于造纸行业。上世纪80年代,由于曾受中国一造纸厂委托去香港收购废纸。张茵开始涉足将稻草浆造纸改为环保造纸这个领域,她很快了解到内地纸张短缺的情况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国森林资源相对贫乏,特别是造纸用速生林建设严重滞后,因此大部分高档纸的原料都需要进口的废纸和木浆——国内废纸收集体系不健全,且级别不够。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废纸成为解决我国造纸原料瓶颈的重要途径。

  1990年2月,张茵夫妇开始在美国拓展废纸回收业务,成立了中南控股公司。那里不仅废纸资源丰富,并且废纸回收系统极为高效、科学。细心的张茵利用了别人没有发现的机遇——大量运送出口货物的集装箱回到中国时都是空返,张茵只用极低的运费就把美国的废纸运到了中国。10年间,中南先后在美建起了7家打包厂(将收到的废纸打包)和运输企业。

  1996年,张茵果断地在东莞投下1.1亿美元,设立玖龙纸业。2005年初,产能已达235万吨,年底,产能又上升近百万吨、达到330万吨,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为17%。玖龙纸业已超越晨鸣纸业成为全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八的造纸巨头。

  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作为“世界工厂”生产的产品都需要高质量的包装物,玖龙纸业产品供不应求,被可口可乐、耐克、索尼、海尔、TCL等知名企业所采用。

  中南以低廉的价格在美国收购废纸,以低廉的运费运到中国,再利用大陆土地、能源、人力方面的优势,以低廉的成本生产出紧俏的高档纸制品。张茵夫妇构建的产业链,从前端起每一个环节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都具备成本优势,都有利可图,产业链末端输出的则是供不应求的高档产品成功的纵向一体化及对产业链的优化把握,就是中国“首富”诞生的秘密。

  甲方:神秘的致富传奇

  各类机构的富豪榜采用的其实是一个客观的标准,以数字说话,谁的钱多,谁就拔得头筹,不管这钱是怎么来的,也不问这钱要做什么用途。而像一些经济年度人物评选,考量的是经济人物的“责任、创新、推动力、影响力”,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客观标准之上,经济人物的价值观成为关键。

  因此,仅仅以财富多少为标准的富豪榜也以杀猪榜闻名,上榜的富翁们很多面临税务机关和检察机关的指控,落马的也不乏其人。在张茵的发家史中,至今有疑点没有被解释清楚。报道讲,1985年,张茵怀揣3万元人民币闯荡香港。当时,很多人的收入不过是几十元,而且人们挣钱的门路也很少,28岁的她是如何挣到这笔钱的呢?

  其次,有资料显示,在张茵的公司所在地——东莞麻涌镇,“大盛河段、泗盛河段的水质只有Ⅳ和Ⅴ类标准”,而张茵的玖龙纸业就座落在东莞麻涌镇大盛村。不知道张茵的公司在污染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治污的过程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同时,在张茵成为中国首富和世界上最富有的女白手起家者的报道中,没有只言片语显示这位女富翁参加过任何公益活动。

  这样看来,张茵能够贡献给我们的,还是她的致富传奇,对于“责任、创新、影响力、推动力”的考量,张茵并没有给出一个精彩的答案。看来,“首富”和“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之间,是画不上等号的。

  乙方:玖龙纸业长路漫漫

  金融危机使各类制造业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打击,但国内外需求剧降已成事实,玖龙纸业受售价大幅下调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因素拖累,利润大幅减少。

  即使投资者对玖龙纸业的盈利下降已经有了心理预期,但2月20日发布的2008财年中期业绩报告仍让市场大吃一惊:2008年下半年,玖龙纸业实现净利润3.23亿元,同比下跌69.4%,每股盈利则下降至0.07元,较2007年同期的0.25港元下降72%。

  财报上不乐观的数字也揭示了“高负债、高增长”的经营模式不再是张茵屡试不爽的灵丹妙药。玖龙纸业股价也从2007年顶点的20元跌至了2.38元,企业负债率高达98%。券商也开始纷纷唱衰,摩根士丹利将“增持”降至“与大市同步”;摩根大通给予“减持”评级,纸业前景也不为市场所看好。

  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玖龙纸业在公告中指出,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国内外需求均出现萎缩,公司利润受到售价大幅下调及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拖累而急速下降。摩根大通发表报告指出,由于需求的不确定性,玖龙纸业的利润率未出现见底迹象,加之高企的净负债权益比率,给予“减持”评级。

  玖龙纸业的财报表示,在资金管理方面,面对因环球经济发展放缓而增加的潜在信贷风险,公司坚持不断改善营运资金的运用,严格控制应收账款的回笼,持续完善财务结构,保证良好的现金流。

  在张茵看来,2009年特别是上半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宏观的不利因素可能接踵而来,令企业持续艰苦经营的局面。中国制造业将仍受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阴霾的影响,经营环境依然充满困难与挑战。


  缩水富豪之朱孟依 陷入迷局

  朱孟依热衷于做大型或者超大型项目,这让他的资金捉襟见肘,再加上涉嫌卷入黄光裕案的传闻,更加快了其财富缩水的速度

  财富缩水-58%

  “《福布斯》2009中国落榜十亿美元级富豪”中排名第四

  从事行业:房地产开发

  朱孟依是中国地产界一位沉默的大佬,虽然在地产界呼风唤雨,他却因为天性谨慎,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对于在媒体上高谈阔论更是毫无兴趣。中国地产界的另一位大佬王石,从来不掩饰自己对朱孟依及朱孟依旗下合生创展等公司的尊敬,王石曾经说过,“合生创展才是中国房地产界真正的航空母舰。”

  朱孟依最早从做包工头起家,上世纪90年代初期来到香港,顺利获得香港的永久居住证,然后和别人一起创办合生创展,1998年5月,合生创展(0754)在香港上市。合生创展虽然是一家港资公司,但其经营活动却集中在内地。

  在朱孟依旗下,除了有合生创展,还有另外一家非常重要的公司,即广东珠江投资有限公司。珠江投资成立于1993年2月,朱孟依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基本上由合生创展和珠江投资两家公司合作完成。

  两家公司以组合投资方式做项目,由珠江投资负责拿地,拿到地之后,再由两家按某种比例关系组成合资的项目公司,进行开发。合资公司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在北京打珠江品牌,在广州则大多打合生创展品牌。

  朱孟依做事的一个特点是喜欢大开大阖,他热衷于做大型或者超大型项目。合生创展在广州开发完成的项目中,一些项目的面积超过了200万平方米,其在天津开发的“宝邸温泉度假村”项目,据说面积达12平方公里。

  朱孟依还擅于抓住一切机会赚钱,2000年前后,朱孟依利用九运会在广州召开,为九运会铺设数据传输网络工程的机会,“顺带”为自己铺设了几条管道,然后,通过将这些管道出售给那些急于铺设光缆的电信运营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净赚了10亿多元。

  朱孟依的另一个特点是他的神秘和低调简直令人窒息,进入房地产行业多年,他没有接受过媒体采访,大众媒体仅捕捉到了一张他个人的照片,而且他还严禁下属向外界透露有关他的消息。

  自2008年以来,不愿抛头露面的朱孟依一直是媒体追逐的热点。尤其是今年2月20日,有国外媒体报道,朱孟依涉嫌卷入黄光裕案,已经被广东公安机关限制离境并协助调查。消息传出后,合生创展的股价当日就暴跌了50%。

  朱孟依是全国政协的特邀委员,传出其涉嫌卷入黄光裕案的消息之后,大家都盯着他是否会在今年的“两会”上公开露面。但是今年“两会”期间,他向全国政协递交了病假条,便再也没有公开露面。又有消息称,朱孟依涉及的仅是黄光裕案的边缘事件,朱孟依只是协助警方调查,人身自由没有受到限制。然而以上传闻,并没有得到朱孟依本人或他旗下相关公司工作人员的证实。

  2008年上半年合生创展(00754,HK)的股价在每股14港元左右徘徊,受经济危机及朱孟依涉及黄光裕案传闻等因素的影响,今年3月下旬其股价已经缩水至每股5港元左右。

  甲方:融资平台尚需努力

  受中国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等因素影响,再加上很多储备地块的积压,近一两年来朱孟依旗下的公司也陷入资金紧张的状况。有房地产咨询机构做过计算,2008年珠江投资旗下很多子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已超过了90%。所以近年来,将合生创展作为境外融资平台,再整合珠江投资的地产业务在国内A股上市,最大限度打造两个融资平台,一直是朱孟依的理想。

  珠江投资2008年初曾经向中国证监会递交了上市资料,计划在当年的六、七月份在A股上市,上市资产包括括住宅、酒店及部分商业地产,预备融资60到70亿元。但由于赶上行业调整期,加上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去年珠江投资的地产业务没有能够如期在A股上市,朱孟依打造A股加H股资本架构的梦想被迫搁置,资金问题更加严峻,让其陷入了地产业务困局当中。

  今年年初,珠江投资开始大规模裁员,裁员比例约为30%到50%,留守的员工全体降薪30%,珠江地产和合生创展的很多新项目也已停工。为了尽快回笼资金,农历牛年新年过后,合生创展在北京及上海的一些项目大幅降价,个别项目的降价幅度高达40%。

  乙方:应该延缓扩张

  2008年3月,在合生创展上市十周年庆典上,朱孟依宣布将在华北区推出20个新盘,其中包括建筑面积达188万平方米的10个高级商业地产项目。但外界认为,朱孟依应该暂缓其商业房地产战略,否则会拖垮他的公司,因为商业房地产项目投入的资金量过大。

  朱孟依热衷于开发大型或者超大型项目,喜欢大举拿地,大举扩张。目前珠江投资运作的项目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在建项目超过50个。

  朱孟依原来计划在珠江投资A股上市后,进一步实现其建设项目的多元化,珠江投资目前已经开工或原计划投入建设的项目还包括100亿元投资规模的阳江、惠东等4个电厂;山西大同、内蒙等地的4个煤矿;广东省境内的广惠高速,以及正在建设的广深沿江高速;运煤的铁路专线项目;在天津地区的大学城建设5所民办大学等等。

  在房地产行业的上升周期,大举扩张,同时建设多个项目有利于现成规模效应,同时确立珠江投资的行业地位。但在房地产行业的调整时期,这样大规模的扩张,特别是在土地储备上的扩张,难免会遇到资金捉襟见肘的情况,朱孟依现在要做的是让珠江投资扩张的速度慢下来。

  朱孟依应该重拾创业阶段的发展模式。上世纪90年代,合生创展起家凭借的的方式是在郊区建设廉价的“大盘”,快速销售回笼资金。物美价廉的郊区楼盘依然是目前自住市场的主流,这种项目拿地的成本比较低,回笼资金更快。值得幸运的是,2008年合生创展在广州囤积的土地,基本都是城郊的“卫星城”。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09-21 17:09 最后登录:2024-09-21 17:09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